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快讯 >> 
00后,守卫“汉调桄桄”

时间:2023-08-07 18:14:57    来源 :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

汉调,是汉水流域方言音调;桄桄,是击节乐器。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,汉调桄桄盛名之下,面临传承的困境。

十年前,60名00后进入陕西汉中南郑县桄桄剧团,其中52人留到今天。十年间,他们夏练三伏、冬练三九,每天练腿功、下叉、练腰。为了吸引更多关注,他们在直播平台上唱桄桄、耍花枪,向不同地区的观众介绍这个古老的剧种。这群00后如何成为“抢救桄桄戏的希望”?总台中国之声系列特写《夏天⾥》今天推出《守卫汉调桄桄》。


(资料图片)

01

救剧团,救桄桄

“那⽇游园遇花郎,⼀篇真情胸中藏,游园未尽⼼惆怅,坐卧不宁思念⻓。”板胡拉响,琵琶、中阮紧随其后,再加入唢呐、小锣、司鼓……在陕西汉中南郑区黄官镇李家咀村临时搭建的舞台上,一名女孩扔出水袖,唱出戏文。

这一折是流传百年的汉调桄桄戏《挂画》,唱戏人名叫王一涵,今年20岁。

△公益性表演是汉调桄桄最常出现的方式

十年前,王一涵、李雅芝和另外58名年龄相仿的孩子进入南郑县桄桄剧团。“找工作不容易”“要有一技之长”……许多家长把孩子送来时,都抱着这样朴素的愿望。

“吃饭要吃biángbiáng面,看戏要看桄桄戏”,这是李雅芝小时候常听的一句话。进团时,李雅芝13岁。回忆起学戏的苦,李雅芝说,每天都是练腿功、下叉、练腰。

“早上7点到12点是专业课,练基本功;下午2点到5点多是文化课;晚上7点到10点还是专业课,一天有3分之2的时间都在上专业课,周末也是纯专业课,假期封闭式训练。”

△李雅芝是直播平台上颇有名气的小武旦

上一次招演员是1986年的事,时任团长张昌文把这个戏剧班看作抢救桄桄戏不至于“团灭”的希望,他们不是笼统学戏,而是精确学桄桄。“十年前,我们团里32人,演员只有16名,乐队只有10人。要保护这个剧种,先要保护汉调桄桄演出的人才。”

02

离开再回来,心血无法放弃

当年进团的60名孩子中,有52名留了下来。十来岁时定下一生志向,有很多偶然,也有很多怀疑。留下的人数曾经变成51,又变回52。走了又回的人,是王一涵。

△被看做希望的小学员们如今已在剧团中独当一面

王一涵学的第一出戏是吹火,将松香粉末包进白麻纸包,噙在嘴里,对着火把一口口吐出。有一次演出,晚上风大,吹第一口时,王一涵就发现不太对劲;到第五口时,所有火都往回跑,“脸好疼啊”;吹完最后一口,王一涵仓皇下场,“脸红得不行了”。

那天,王一涵发誓再也不演这个戏,再也不吃这个苦了。

△王一涵练习汉调桄桄里的“吹火”绝活

2021年,王一涵抓住了专升本的机会,她想去看看和剧团不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。剧团可以离开,但心血无法放弃。写论文时,王一涵首先想到的题目是“汉调桄桄的传承与困境”;去支教时,她恨不得把所有绝活亮给学生看。

△王一涵在校园推广汉调桄桄戏

2023年,王一涵毕业,她决定回到剧团。剧团没想过51人还能变回52人,听到王一涵回来的消息,她的老师——汉调桄桄代表性传承人许新萍流下热泪。

王一涵回忆:“临近毕业的时候,我给老师说我的近况,她说‘我看你在外面把戏唱得挺好的,要不你别回来了’,她希望我好。但是我回来的时候,她特别开心,那一刻我才明白老师说那句话时有多难受。我能把那八年坚持下来,我为什么不继续做这个东西呢?”

△王一涵正向许新萍老师学习桄桄戏的身法

03

这个夏天,他们有了助力

2023年,王一涵回到剧团时,剧团多了一面镜子。因为条件有限、没有排练厅,剧场就是王一涵和队友们排练的场所。有了镜子,他们终于能看清自己的站位、身形和动作的问题了。

△夏练三伏冬练三九,在桄桄剧团里的每一天都不轻松。

剧场有20排座位,坐满需640名观众。王一涵担心剧场坐不满,更担心观众比现在还少。为此,她和队友做了很多新尝试,唱戏腔、唱老调、用流行歌曲的方式演绎桄桄。坚持了一段时间后,甚至有粉丝找上门来说:“最近看你们没直播啊,想看戏。”

这是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主任赵红最想看到的场景,“培养我们年轻的观众,才能越走越远”。

△王一涵在为上台做准备

在这个夏天,这群闷头苦练的男孩女孩们有了助力。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“汉调桄桄表演人才培训”在西安开班,剧团里不少人坐进了课堂。

△专业培训让年轻人收获颇丰

这一次,老团长张昌文也是授课老师之一。对于当年亲手招进来的孩子,他还能叫出不少名字。

“培养一个演员很不容易,孩子们很苦,但这份苦他愿意吃,通过这十年,他们有了坚守的恒心和毅力。剧团不会散,剧种不会灭,汉调桄桄不亡。”

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

记者/杜希萌 温超 陕西台 

标签:

热门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